为什么朱自清写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什么?

问题描述:

为什么朱自清写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什么?
背影是一篇记事散文,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为什么?

他表现了朴素而真挚的亲子之爱

简言之: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广阔而深刻的社会背景;新颖而精巧的构思;朴实而形象的语言,是其生命源泉之所在. 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历久不衰,深深感动人. 通读全文,你会感受到那通篇散发出的浓浓的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不仅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也正是文章的主题吗? 母亲的去世,自己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这一切的生活不幸向父亲袭来,父亲的处境可想而知,此时的父亲或许是最需要人安慰了.但面对爱子的落泪,却反过来劝慰儿子,多么崇高而伟大的父爱啊!面对家庭的变故,父亲要独立承受,既要还亏空,又要还新债,同时还要四处谋职,然而,这一切又谈何容易.由此可见父亲的艰难处境和沉重心情,较之儿子,他身上的担子该有多重,所要做的事该有许多,并且对于“二十岁”的“我”,“北京已来过两三次了”又“再三嘱咐了熟识的茶房”,不去送我,也是人之常情,读者自然会理解的,但父亲最终不但去送“我”而且忙着为我照看行李,拣定了靠车门的座位,铺好了毛大衣.在父亲的眼里,儿子永远是孩子,父亲愿用他那宽大的臂膀为儿子遮风挡雨.一片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足以感动每一个读者.他已尽到了父亲的职责,但父亲仍觉不够,完全放下尊严,在铁道旁爬上爬下,为儿子买回朱红的橘子,自己并不尝一个,全给了儿子.多么博大的父爱啊!他付出了 3 他所能付出的一切.正是这一“蹒跚”的买橘的背影,感动了儿子,使其落泪,让其终生难忘.也感动了众多读者.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同样是登程赶路,父亲的心境又不好,但却这般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儿子.而儿子也终于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文章正是通过对父亲买橘背影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图. 在爱子上古今是相通的,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因而使人感受到了母爱的可贵.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这种爱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因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寻常人的身边事.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种爱.因此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正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每回重读佩服弦兄的散文,�6�7�6�7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②虽然这样的话未免有些谦虚,但却有力的证明了朱自清的散文,善于抓住平常人的身边事,具有普遍意义,能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也就更深深吸引人. 父母爱儿女,儿女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背影》的主题,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即使半个多世纪岁月流逝,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不尊老爱幼,甚至虐待父母、遗弃父母的恶劣行为还没有完全杜绝,这些人真该好好读一读《背影》.须知,天下的父母对 4 子女的爱都是一样无私而博大的.你的父母做的不会比《背影》中的父亲要差,只是你们同文中的儿子一样,当时并没有感受到这份爱而己.爱生你养你的父母吧!那是人类最伟大的事.当然向文中儿子一样不理解父母的人也有,他们认为自己大了,不必事事都由父母照顾,口中常说自己要独立,殊不知,在父母的眼里,为子女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愿天下所有的子女,理解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吧! 那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美丽的情感. 当然,时代不同,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也具有新的内容,但无论何时,只要人类存在,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就不会改变,正是这古老而永恒的主题,使《背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会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二、广阔而深刻的社会背景,淡淡哀伤,深深打动人. 如果《背影》只是抒发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恐怕也不会象现在这样深深打动人.它不但表现了父子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历史画卷,正是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给文章凭添了几分暗淡的气氛、悲伤的情境,于淡淡的悲伤中,抒发一种亲情,更能打动人. 文章从“我”的读书人的身份来看,我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从文章开头的简洁的家境叙述中,可看出小资产阶段家庭处于风雨飘摇的社会下层,生活十分艰难,父亲对我的一再不放心,难道不是艰难动乱社会的一个侧面表现吗?父亲的“蹒跚”脚步,难 5 道不是生活重压的结果吗?父亲的背影在这样的情景中出现,怎能不深深打动人呢? 文章结尾处,回忆父亲近几年的印象,尽管“我”和父亲劳碌奔波,家中光景还是江河日下,使父亲老境颓唐,预感支“大去之期”,可见,中外反动*的敲骨吸髓,使父亲喝够了人生苦酒.与我感情产生隔膜.父亲“少年出外谋生”,尚可“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 “已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无奈何的父亲只能靠儿孙的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 我们在最后看到的泪光和叹息,与其说是对父亲的,毋宁说是对下层社会千千万万的破产贫民的. 因此《背影》之所以感人,在于它从一滴水反映大千世界,从一个小家庭反映当时社会.作者刻画的不仅是父亲的背影,也是千千万万破产私有家庭的缩影.并赋予文章以淡淡的哀伤情调,更加打动人. 三、新颖而精巧的构思,别开生面,深深吸引人. 《背影》是一篇以记人、叙事、抒情为主的回忆性散文.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或写语言内心.而本文则独辟蹊径,选择背向的特定背影,作者四次写背影,四次落泪,但却虚实结合.足见其构思新颖,令人拍案叫绝.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造成给人以驰骋想象的艺术境界.③ 父亲的背影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为写好这个背影,文章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和铺垫. 6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非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后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如饴.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这是独特构思之一. 车站送行一段,是从父子两方面入笔.父亲送儿子上车站一段,从父子两方面着笔.父亲这一面,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那一面呢,却不尽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失讲价钱,儿子“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儿子又暗笑他的“迂”.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但 7 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嫌,以至腹有所非.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后来背影出现,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以至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父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及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显示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这是精巧构思之二.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深深理解了父亲,父亲也完成了他的任务,文章也可到此为止了.可是接下去又写了一段父亲近年的情况,这既是对背影的描写的深化,又与开头气氛相呼应,反映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当时的社会环境,加强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年老体衰,自然不能向从前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有变,不但“惦记着我”还“惦记着我的儿子”.人类的亲情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延续着.文章结尾处见到父亲的背影,有力的同开头相呼应,使首尾相连,浑然一体,其构思精巧从中可见一般. 文章不但整体构思严谨、精巧,就连细枝末节也是如此.如父亲买橘一段的描写,因为是写背影,所以走过去比走回来写的要详细,又因为“下去尚不大难”.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因此文中着重写爬月台一段. 正是这新颖而精妙的构思,吸引着读者. 四、朴实而简炼的语言,生动形象,深深感染人. 8 《背影》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它抒写的是普通人的身边的平凡小事,还在于他文字的简炼形象.叶圣陶曾在谈《背影》一文中写到: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 字,也是必须用才用.”②可见文字的简炼了.例如:到南京时,因有朋友约去,勾留了一日,应该有许多人和事去写,但因为与文章的主题无关,所以只用一笔带过.再如:买橘一段,历来被认为是最感人的.但文中的叙述却相当简洁.买橘为什么感人?因为费劲,为什么费劲?因为要穿过铁道爬下去?为什么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在月台的栅栏外?而父亲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是多么困难.他“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看到他这种艰难的、毫不利索的动作,实在于心不忍,为之难过.他为什么这样完全丢掉了作为尊严的父亲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广众之中爬上爬下呢?原来是为了买橘子给儿子.前人有云:“子骑父作马,父愿子成龙”,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再看下边的两个细节吧: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时, 9 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这样每句都是必不可少的,非说不可的,但又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此外,文章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感激思念父亲,但通篇这类的抽象文字,都是用朴素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的. 例如:父亲送别儿子时,只记叙了父亲四句话,都是普通的语言,但却包涵了父亲多少疼爱,多少关心.只有安置好儿子,父亲才会安心离开.多么熟悉的语言,多么朴实的字眼.如果你也有这种经历,恐怕你也听到过这些话语. 综上所述,《背影》在广阔的背景下,选取普通人的平凡小事,抒发的是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的人间亲情,那精巧而新构思,淡淡的哀伤中透出的感人亲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似乎在象你诉说你身边的小事,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仍能深深的感动人.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怎样,《背影》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