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一)粘知了.语文阅读题! 求引评感! 见引,评,感,就采纳!
童年趣事(一)粘知了.语文阅读题! 求引评感! 见引,评,感,就采纳!
童年趣事三则
曹澍
粘知了
背着奶奶,捧两把白面,和成稠泥状,再用水,边揉捏边冲洗,耐着性子,不能着急,一个多小时后,得玻璃球大小的一块“面筋”,极粘(nian),像粘(zhan)自行车内胎的胶.把做好的面筋用一个湿手绢包好,防止晒干.再用母亲给的零花钱,去土产商店买一根大拇指粗的细长竹竿,多长?两米左右吧.粘知了的工具就准备好了.对,再找一只旧袜子,装知了.
中午,日头极毒,大人们都睡觉了.七八个人嫌狗不爱的小男孩,一人肩上扛着一根细竹竿,逶迤离开家属院,向河边的柳树林走去.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漂在空中,让小男孩们觉得憋气,人人脸上冒着油汗,没人擦,也没人说话,一路疾行.
来到了河边,放眼一望,别的家属院的孩子还没来,又听到此起彼伏的知了的畅快的合唱声,于是,长舒一口气.
随便折几枝柳条,三下两下编个柳条帽,扣在头上.这是从战斗故事片里学来的,防止知了看到自己,也防晒.老曹直到今天也没弄明白,知了到底能不能看见当年的小老曹.
拿出包面筋的湿手绢,把面筋紧紧捏在竹竿的细梢上.七八个人,散兵线一样排开,分布在一两百平米内,各自为“粘”了.
一人一竿,斜斜的伸着,向叫声觅去.发现一只正在歌唱的知了,轻轻高举竹竿,向知了探去.还不能让面筋粘着树叶,躲躲闪闪,总算离知了只有三五公分了,也许面筋包多了,也许竹梢太细了,颤颤微微,颤颤微微.不是点到树枝上,就是点空了,或者点到知了头上,也没用,只能把知了吓飞.必须把面筋准确点到知了的翅膀上,才能把知了粘住.被粘住的知了一面哀鸣,一面拼命挣扎,竹竿因它的挣扎而剧烈抖动.迅速顺下竹竿,轻轻把面筋从知了翅膀上分开,稍为大意,翅膀就会被粘掉一块,成了“残疾知了”,不好看了.最后,放进袜子里.一个下午,顺利了,能粘七八个,一般情况也就四五个,难度很大.
拿回家,放进玻璃罐头瓶里,先瞻仰丰采,再把翅膀完好的,在屋里放飞,令小男孩们很有成就感.
第二天再如是.直到知了不再歌唱.
文章写的是小男孩的第一次捕蝉经历,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小男孩准备好捕蝉工具、(1) 、(2) 、 (3) 、 (4) .
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这题要用引,评,感!)(列如第①小题这样写:从“冒着油汗”“没人擦”等词,描写了……,体现了……,看出了……)】
①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漂在空中,让小男孩们觉得憋气,人人脸上冒着油汗,没人擦,也没人说话,一路疾行.(脸上冒着油汗,为什么没人擦?)
②不是点到树枝上,就是点空了,或者点到知了头上,也没用,只能把知了吓飞.(既然是“粘”知了,为什么这里用“点”字?)
3.曹澎现在已经是人到中午,他写的粘知了就是自己40多年前的事.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4.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陪伴的是钢筋水泥沥青,鸟声减了瞅瞅,蛙声不再一片,人们已经开始呼吁让城市回归自然,让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请你给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非常感谢! 求引评感! 见动态采纳!
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 :小男孩准备好捕蝉工具、一行人来到河边、“战前准备”、各自为战、满载而归1句描写了天气闷热,男孩们着急赶路的情景.因为害怕被其他院的孩子抢了先,连脸上的汗也顾不上擦,体现了小男孩那种兴奋...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