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的特点

问题描述:

日本建筑的特点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马国馨在本书中讨论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这次浪潮,如铃木博之认为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马国馨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