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统治进行着坚韧的战斗.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

问题描述: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统治进行着坚韧的战斗.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注意)
二、文章的另一个艺术表现特点
《秋夜》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营造.作者用冷隽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氛围.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shan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作品中小青虫的形象,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正面形象.尽管作者对它的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所谓牺牲,是很不赞成的,但从散文诗的意境和作品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对小青虫总的来说还是赞赏的,因为现实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描写十分细腻,饱含着深情,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他是多么地希望小青虫们也能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