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的成果有什么?
十一五的成果有什么?
越多越好,..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高等教育:2006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10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739万人;200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144.7万人.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甫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我们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
在满园春光中,西部大开发是最美丽的风景.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一个崭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开发迎来10周年的时刻,**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为西部的下一个10年描绘了宏伟蓝图.
*国版图2/3的西部在巨变,中部和东北也紧随其后.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及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东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兴的高度和起点.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付出真诚努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5年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进步: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毕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让我们把总量还原到个体: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5年翻番毫不费力;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即将走进“十二五”,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还要继续艰难前行,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奋斗.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甫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我们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
在满园春光中,西部大开发是最美丽的风景.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一个崭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开发迎来10周年的时刻,**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为西部的下一个10年描绘了宏伟蓝图.
*国版图2/3的西部在巨变,中部和东北也紧随其后.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及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东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兴的高度和起点.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付出真诚努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5年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进步: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毕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让我们把总量还原到个体: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5年翻番毫不费力;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即将走进“十二五”,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还要继续艰难前行,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