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总结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列表总结
列表总结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列表总结
【一、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意义】
1、生产工具的演进:(1)在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在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在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2、改进的意义: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国古代农业总体发展趋势】
时代
夏商周及以前
春秋战国开始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基本特征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开始
注意:(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从春秋战国开始)
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 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精耕细作 = 耕作技术 + 工具 + 耕作制度 + 理论指导 + 辅助措施 + 作物栽培)
2、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古代农业能够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3、 发展演变:
(1) 春秋战国与秦汉:垄作法、耧车、耦犁、犁壁、代田法、区田法、连年种植
(2) 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齐民要术》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
(3) 隋唐:南方水田技术日趋成熟,曲辕犁、育秧移栽
(4) 宋元: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经济中心南移、耧锄、稻麦复种、占城稻、棉花、《农桑辑要》
(5) 明清:套耕、多熟种植、玉米、甘薯、经济作物、《农政全书》
4、 启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和运用现代科技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四、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原因 = 政治环境+*支持+工具技术+劳动力+市场贸易+地理环境+作物)
(1)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
(2)北乱南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地理优势: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政权重视: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5)作物引进:新的外来农作物在江南的引种
(6)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
(7)人民作用:南方地区人民的共同劳动
2、基本历程:(重心在北方——南北平衡——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隋唐: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宋元: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浙成为我国经济中心
3、显著特征:
(1)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在国家分裂或者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2)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4、启示:
(1)政治稳定、政权重视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合理开发资源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
(3)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1)秦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2)隋唐:(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3)宋元:宋:开封、临安(杭州)元:大都、杭州、泉州
(4)明清:苏州、杭州
2、规律:
(1)从城市的功能来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展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夜市早市也出现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来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江西景德镇)
(4)从地区分布来: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相应变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南移
【六、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 = 市场 + 城市 + 货币金融 + 商人 + * + 外贸边贸
2、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乡村中的草市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明清还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3)在货币流通方面:唐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
(5)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七、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产生条件(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Ø 政治背景:明清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改革
Ø 资金:地租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Ø 资源:经济作物(如棉花)的普遍种植,为其提供原材料
Ø 技术:手工业发展(技术、规模、分工、分布);科技进步
Ø 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雇佣队伍日益扩大,熟练手工工人出现
Ø 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2、表现:
A 明中后期:出现在江南纺织业,并在江南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场
B 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3、特征:
a、 组织形式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
b、生产关系上:雇佣关系产生(本质特征)
4、评价
A 进步性: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政治.经济.文化)
B 局限性:发展十分缓慢:虽有壮大,但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封建经济仍占主导.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市场狭窄、*劳动力缺乏
B、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受限——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C、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广阔的海外市场
D、、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八、比较资本主义萌芽、官办手工工场、民间小作坊】
类别
资本主义萌芽
官办手工工场
民间小作坊
生产目的
追求剩余价值
供官府贵族消费
民间消费
生产规模
集中分工合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
分工细致,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效率低下
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
劳动关系
*雇佣关系
隶属关系
【九、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
欧洲
状况
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发展迅速,最终过渡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原因
经济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政治
封建*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重商主义、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思想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重儒轻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