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框框的就行,具体什么概念不用啦,寒假作业就是介个样子滴

问题描述:

给个框框的就行,具体什么概念不用啦,寒假作业就是介个样子滴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 (长度估测:黑板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 (1)累计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2)替代法: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3)转移法: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4)平移法: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x09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7、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8、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9、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V=s/t.常用单位:m/s、km/h (1m/s=3.6 km/h) 2、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大小和方向)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理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计算公式: V=S/T V:速度 S:路程 T: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1m/s =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Ⅱ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一切振动的物体. 3、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4、传播声音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不同传播声速度不同) 5、声速:与介质有关.V固>V液>V气.在空气(15摄氏度)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多为17m . 7、回声应用:(1)可测距离:S=vt/2. (2)增强原声(0.1s以内)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 外耳廓(收集) 外耳道 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贝多芬).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he)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传导性耳聋)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双眼效应) 第三节 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次/秒) Hz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振幅: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3)音色:音色:由物体本身(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噪声等级:分贝(dB) 3、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 4、人耳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大于人发生范围)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5、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超声波手机)(超声波能量大X) 6、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鬼屋)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信息 2、能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单位: ①\x09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x09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x09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x09实验用温度计\x09寒暑表\x09体温计 用途\x09测物体温度\x09测室温\x09测体温 量程\x09-20℃~110℃\x09-30℃~50℃\x0935℃~42℃ 分度值\x091℃\x091℃\x090.1℃ 所 用液 体\x09水 银煤油(红)\x09酒精(红)\x09水银 特殊构造\x09\x09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x09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x09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2)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4)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右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2、凝固 (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2)凝固图象: (3)凝固特点:固液共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放热,温度不变 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4)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吸 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灯丝).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放 热. 常见的有:霜、窗花、雾凇.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沿直线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早晨看到的太阳比实际位置高) 3、光线: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 4、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应用: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打枪、站排. 5、光速: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3×105km/s(最快);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6、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反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 ,二角相等,一线居中.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居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光路图: 4、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遵循反射定律)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平面镜成像光路图: 3、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定义:光有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垂直射入时不发生偏折) 2、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折射光路图: 4、现象、应用:筷子放入水中折弯、游泳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彩虹的形成、海市蜃楼的形成(海面、马路、沙漠上都会有这种现象)、玻璃板下的字比实际的位置高(和水中的鱼道理相同) 第五节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光谱:把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不可见光包括有: (1)红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任何温度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 (2)紫外线;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灭菌 适量促进骨骼生长,过量容易引起皮肤癌.(高温物体可以辐射紫外线) 4、(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5、绿光照到红衣服的人身上什么颜色的问题.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透镜的要素:主光轴、光心、左右两个焦点、焦距 3、通过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主要光线、焦点的找法、平行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和不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的特点. 4、凸透镜的焦距的简单确定方法. 5、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水>玻璃);(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 缩小 实像 想得到大点的像怎么办:人向前走,镜头向后调节.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上下反、左右反) 放大 实像. 怎样得到更大的像:调节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 放大 虚像 凸透镜怎么使用起到放大效果.:物距一倍焦距以内. 4、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可以用广光屏承接)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像物同侧为虚,异侧为实.适用于透镜) 第三节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