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什么不详写木兰在战争中的表现,你对文章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问题描述:
文章为什么不详写木兰在战争中的表现,你对文章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答
写战争场景只能表现她的英勇 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木兰不输男子的坚强勇敢
相关推荐
- 打给母亲的电话---王皓1.为什么有的人认为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第一通电话打给妈妈”会挥发作用呢?2.作者问到“死”是什么意思时,母亲为何将目光投向远方停留了很久?3.作者引用霍桑的话,你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6.按下“0”键后“听筒里一片静默”,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7.长大的路上,作者付出了许多代价,她为什么还希望自己能换到母亲的打?8.谈谈你对第三部分中“你也笑了,那笑容是我见过的最晴朗的天空”一句的理解。9.犹太有句谚语“上帝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他创造了母亲”,请对你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李陵答苏武书---节选处《古文观止》1.从李陵的信中可以体现出苏武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2.从李陵的信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一个人的战争1.作者所说的“一个人的战争”是怎样的“战争”?2.作者对自己到山顶后看到的平房、老槐树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3.独自驻守雷达哨的士兵特意保留了一身军装来人时穿,除了表示郑重,你认为还能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4.“但他仍是笔直的站着,两手五指并拢,中指紧贴裤缝--是完全符合条令条
- 帮我想一个作文素材,可以在很多文章里套用的(2013·杭州中考)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一个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一个有各种各样的水活到植物和鱼类,叫加利利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没有出口,无法把水分出去,导致水中积存了大量的盐分,因而没有生物能成活.而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将水分给了下游,形成了活水,充满了活力.海水如此,更何况人呢!因为我们懂得:分享,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分享,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请以“懂得分享”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 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2012·杭州中考)亲爱的同学,现在你正坐在试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欢畅,更坚实.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
- 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阅读题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2、父亲是怎么指导“我”下悬崖的?“我”的心理又发生了哪些变化?3、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4、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5、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6、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8、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9、解释“灰心丧气”?10、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直接影响的词是( ),结果是( ).11、“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什么?12、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什么?
- 八年级上册 《大道之行也》的一些问题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有.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友分,女有归.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你对这个“大同”社会怎样认识2.文章结尾“事故闭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有什么特点?试从表现手法上品析这样结尾的好处.3.《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有何异同?顺便再补一题 除“大同”“世外桃源”还有哪些理想社会?
- 巴金 伤害 1.主要内容(40字内)2.第五段中,“这样”指什么?为什么“我”不愿意就“这样离开他”?3.第九段中的“揩去”照应了文中的那个词?“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的意思是什么?4.赏析句子:(黑脸小孩)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掉转身子,用劲地一跑.5.第十七段“我的心并不在这里”和第二十段“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不同?6.作者从第十三段开始,就不再称“六七岁的孩子”是“黑脸小乞丐”,而是“黑脸小孩”了,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7.21~24段是作者对自己过失的反思,从中你悟出了山么感悟?(100字~120字)好的加70分因为文章过长,无法输入,
- 求动物们阅读答案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一个人家养的狗,你就是每天打它五十大板.它也还会兢兢业业 .... 地为主人家守夜.(2)常吃人的食物的猫,也许不知不觉中,把人与人的背信弃义 .... 的气息也沾染了过去.19.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往事,在作者恢谐又蕴藏深情的笔端缓缓流淌.作者写到了哪些 与她朝夕相伴的动物们?哪种动物为作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20.在文章的前三段,作者独辟蹊径,风趣地介绍了不同动物进出“门中门”的情况.这样写 的用意是什么?21.作者回忆童年时家中的动物,其中对两只狗着墨最多,不难看出作者儿时对名叫“*” 的狗钟爱有加,文章中哪些细节表现出了作者对“*”喜爱之情?22.同样是狗,“黑子”受到的待遇则与“*”不同,作者一直不喜欢“黑子” ,请你说说作 者不喜欢“黑子”的原因是什么?23.作者并不喜欢“黑子” ,甚至曾经想过“找条绳子把它悄悄勒死” ,可是当“黑子”真的死 去,作者短暂的喜悦之后,却感到“镇子里再也看不到有一条狗是一瘸一拐地走路,总觉
- 读读文章,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横向思维和心理枷锁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用笔在上面点一个黑点,拿给人们看.接受这个试验的所有成年人,都毫无例外地回答:“一个黑点.” 可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回答却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顶小草帽!”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这样说.“不,这是烤糊的面包片!”另一个声音喊.“不对,这是一只捏扁的臭虫!”第三个声音纠正道.为什么孩子看到的和成年人不一样呢?_________________随着生活的积累和受教育的深化,人们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思维就受到种种牵制和羁绊,思路变得狭窄起来.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和发现存在于在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怎么才能想到没人想到过的东西呢?这需要对大脑有某各“震动”,就好像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想到万有引力一样.面对这种“震动”,不是每个人都能萌发创造思维的.还必须凿开锁闭我们心灵的“心里枷锁”.才有可能
- 失去了的书桌 3、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写作中,语言的前后照应会使文章行文紧凑,脉络清晰.第⑧段中,“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六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分别指出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⒂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
- 《囚蚁》阅读答案,《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囚蚁》1.作者兄妹俩温情地为蚂蚁们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人”对小动物的关爱,文章为何以“囚蚁”为题?2.读完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作者的成长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失根的兰花》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丽校园的景色?2.第3段中,“我,到处可以为家.”然而第4段又说“到处不可以为家了.”,这样的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文章结尾援引郑思肖的故事作结有什么作用?
- 文章为什么不详写木兰在战争中的表现,你对文章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 改病句:海洋里鱼类丰富,有带鱼,黄鱼,鲸鱼等等
- 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声音响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