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翻译,有谁知道?
张衡传翻译,有谁知道?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翻译: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