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事件

问题描述:

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孙中山立像武汉纪念武昌起义的“首义广场”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及地*治,*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编辑本段背景
  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立宪运动
  (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
  满汉种族问题,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所阻.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
  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