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解释

问题描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解释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
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这是一首请求援引的诗,是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函相张九龄的.全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联为前部分,描写作者所见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势浩淼,与天混一,雾气蒸腾,笼罩云梦,波涛鼓荡,撼动岳城.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气势描摹至极;再如“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飘缈之感;还如“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后两联为后部分,由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人援引,这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类比点非常相似而又巧妙.“端居耻圣明”,本自《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在表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始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任求官还是心向往焉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在“坐观垂钓者”一句中,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徒有羡鱼情”,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并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映.因此,便不露痕迹地表明了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诗语言得体,委婉含蓄,分寸得当,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被后人所称颂.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