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耻下问
问题描述:
孔子不耻下问
答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的意见.”孔子不耻下问 的故事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是他自己却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孔子《论语 八佾》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一个名叫孔圉的大夫,死后谥号文,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对于这件事情,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答道: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所载的原文。孔子说的是: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