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先秦时期道家和法家思想异同之辩
求先秦时期道家和法家思想异同之辩
冯友兰的观点
法家与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不需要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假手别人去做.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王拥有*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倒汇合了,就是说,它们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只是说法略有不同.《庄子·天道》篇中称帝王之德在于“乘天地、驭万物,而用人群”.在这一段里讲“无为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在区别“无为”和“有为”之后,又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因此,他的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而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就是:以无为而用天下.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换句话说,属下的作用便是被使用去做事.这就是同一段末后所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接下去又说:“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辨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统治者就应该如此,因为如果他一旦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曾想的事情,而他的职责本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因此,君王就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显然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但是,《天道》篇接下去说:“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这是道家对法家的批判.法家的治国之道要求君王公正无私.他应当赏罚严明,即便当罚的是亲人朋友,也不徇私;即便当赏的人是仇人,也不歧视.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整个机制便将崩溃.法家宣称只要具有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另外楼主也可以看看易中天教授的《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