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耕夜诵、枕典席文、悬梁刺股三个典故.
昼耕夜诵、枕典席文、悬梁刺股三个典故.
昼耕夜诵 出自:《魏书·崔光传》:“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枕典席文 出处 汉·李尤《床儿铭》:“虚左致贤,设坐来宾.筵床对儿,盛养已陈.肴仁饭义,枕典席文.” 枕典席文 解释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
悬梁: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