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散步的主题是什么
莫怀戚散步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
莫怀戚的《散步》是经典的初中语文教材.它语言朴实,结构简单,情感内敛,蕴藉丰富,散发着幽兰般的芬芳.对于《散步》的主题,几乎一致认为是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的;是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的,这两种解读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解读也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如此解读显然降低了作者原有的胸襟,滤去了深深蕴涵于文本中对生命的思考.正如莫怀戚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说:写《散步》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因此我认为,《散步》以“散步”这件平凡小事为思想感情之载体,淡化了伦理,切入角度是强化“生命”,骨子里写出了对‘生命’这一命题的感受与思考.阅读《散步》,应让我们在对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一次洗礼.
【探究主旨】
一、 感受生命
标题“散步”点明了中心事件.“我们在田野散步” ——祖孙三代,放慢脚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心情愉悦,这活动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休整和休养,也是对生命的调节和放牧.
文章有三处看似闲笔实则蕴意深刻的景物描写或叙述:第一处是第4小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第二处是第7小节母亲远望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第三处是最后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新绿”,这金黄,这“嫩芽”,这春水,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这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放歌.
第5小节“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天真稚嫩的话语,不仅表现了小家伙的聪颖,表现了家庭的温馨,更表现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对生命的直观感受.童心慧眼,一语点破生命之传承,读来让人惊羡生命之美好——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二、 善待生命
莫怀戚谈及《散步》的写作契机时说: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文章第2小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里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情,凸显的是尊重并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辉.温馨之情,溢于言表.第3小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自然的春天周而复始,虽或早或迟但终会来临,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短暂而弥足珍贵.母亲能“熬”过严冬,实属不易,值得庆幸!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特别是一个“又”字,一个“熬”字,用得让人动容——好歌当哭!这哪是对春天来迟的抱怨,分明更是儿子对母亲生命长久的渴求与祈愿!雏鸟知反哺,羔羊亦跪乳,人类当更甚!
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决定委屈儿子而听从母亲,其理由是:“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侍奉母亲的日子不多了.这与其说是孝敬母亲,毋宁说是对衰老生命的加倍珍重与小心呵护.可当“我” 决定成全母亲的心愿而走大路时,母亲却变了主意.为什么呢?简单至极:祖母宠孙儿.文中写道:“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细微而充满爱意的举动是衰老生命对年幼生命的珍爱与疼惜.而小孙儿呢?不哭不闹,大人们的温情默默滋养着幼小的生命.作者夫妇之间呢?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诙谐地表现了妻子的贤惠与善良.“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两个成熟的生命信任理解、和谐美满.
三代四口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也链接成一条老、中、幼的生命之链.善待每一个生命,人人心中有他人,细腻的体察与理解使亲情更加醇厚而深挚,每一棵生命之树都更加郁郁葱葱.
三、 生命的责任
分歧缘起于一场“茶杯里的风波”——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里作者向人们袒露的,是一个成熟强壮的生命在家庭中中流砥柱的作用.全文仅580字,而“我”字就出现24次之多,可见责任的沉重.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于是文章最后写到:“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寓意深刻,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和妻子——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前后相续的一环,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又是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我们要背负起生命的重担,这就是生命的责任.最后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第4小节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整篇当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
幸福在歧路,生命至永恒——掩卷思之,文章的意境如同清茶漫涌.在朴素的文字中,洋溢着温情、关爱、和谐,蕴蓄着眷念、呼唤、祈愿,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一滴水中见乾坤,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感悟.初读,读到了自然美景和人间至情;再读,敬畏起那一个个平凡的生命;读到最后,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