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评价

问题描述:

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评价

朱自清的文章总是设置的井井有条,思路非常清晰.他写景的文章“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人的文章有细致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清新,如《荷塘月色》,感情真挚细腻如《背影》,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他和鲁迅、周作人并称为现代散文三大家,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让人钦佩的.
著名作家李广田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散文“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不好的:
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大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锐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见.
余先生认为,《荷》文第三段关于“独处的妙处”的议论,是一般中学生都能说得出来的平易的道理,且“交代太明,转折太露”,“ 过分落实”,显得“放不开”.此其一.其二,他列举了原文中的14处譬喻,认为大都“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他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较为韵味,“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句寓美于丑,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用小提琴作奏出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为的荷塘月色,却不很恰当.他还认为这是14个譬喻中,有13个明喻,要用“像”“如”“ 仿佛”“ 宛然”之类的字眼点名“喻体”和“喻义”的关系,显得过于浅白.
其三,“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荷》文中有名的两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余先生说“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于今日读者恐怕只有副作用了,“美人出浴” 的意象简直令人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关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评价,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叶圣陶说〈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这几篇散文“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旅美学人夏志清,则认为〈荷塘月色〉这些文字“‘美’得化不开……读了实在令人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