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现代文,
阅读现代文,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日《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焚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囚《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 鲁史《春秋》当时并末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的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写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题划线部分为:“均名日《春秋》 ”
为什么要选这一项
C 划线部分意思就是C,其他是误解
B 最后一段,很明显地说明了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依据,B未提及.
D “天命靡常”的观点并非产生于战国而是产生于春秋,故D错误.
A 春秋作为时代称谓并不是因为鲁国,而且当时鲁国也不是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