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解
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解
以形传神的典范——解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高继堂
满怀敬仰之心捧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洋洋洒洒的三千言里,尽是异彩纷呈、激情四射的肖像描写.反复品味之后,留下的只有托尔斯泰那撕毁所有伪装、照彻一切真相,令读者震撼而膜拜的“黑豹似的目光”.
说来也巧,这“天才的灵魂”的“寓所”——相貌,却是那样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陋”.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那满面 “卷起的滔滔白浪”“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却激发了读者要窥探这位天才人物真实面貌的强烈渴望.
再细细察看托尔斯泰的面相,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鼻子:两孔朝天,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嘴唇:厚厚的,凹陷在脸颊中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总而言之,他长相平平,满脸的忧郁、愚钝和压抑,甚至丑陋可憎,俨然一位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俄国大众的脸.然而,这位天才人物却是俄国人民的代表,是精神世界的领袖.他的仰慕者除了在内心用“尊贵、轩昂、伟岸、天才”来塑造他的光辉形象以外,还不远万里、蜂拥而至,诚惶诚恐地要一睹尊容.结果,带给他们的自然是惊讶、失望、无尽的尴尬和懊悔.
行文至此,茨威格那细腻、生动、满含激情和震撼力的肖像描写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寻.就在人们满心的期待、渴望即将化为泡影的时候,“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来,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如“穿透了伪装的甲胄”的枪弹.那目光可以明察秋毫,可以尽揽广袤无垠的宇宙,可以引领人们仰视精神世界的顶峰,可以洞穿灵魂深处的阴暗,可以把“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见赤裸裸的真相.这时,聪明的茨威格在经过层层蓄势、精心设计,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阅读欲望之后,在千呼万唤、云开日出中,让我们透过那“黑豹似的目光”,如愿以偿地洞察了托尔斯泰那天才般的伟大灵魂.
从全文看,作者采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充满了新奇的想像,并且极具诱惑力.仔细的品味、解析这些具有隐喻意味的句子,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那“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似乎述说着托尔斯泰那滋养丰富、生命涌动的无穷智慧,那“天父般的”“颇有长者风度”的大胡子,似乎暗示着托尔斯泰那博大仁慈、包容一切的胸怀,那“田野村夫”般的“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似乎浸透了托尔斯泰那甘愿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致力于“贫民化”“道德自新”以救世的痴情和执着,那锐利而神秘、冷酷而忧郁的目光,分明昭示着托尔斯泰那解剖社会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大师的卓越才华.
托尔斯泰的相貌是平庸丑陋的,茨威格无意去贬损他,但却通过真实而魅力无穷的肖像描写,一步步的把我们引向这位文学大师的身边,在窥见了托尔斯泰那天才的灵魂之后,让我们心甘情地愿拜倒在他的脚下,让我们通过这“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清楚地看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农民革命来临前各种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