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月》

问题描述:

巴金的《月》

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
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先帮助他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
(学生喧哗)
教师:我们不要这种太概念化、太政治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
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
【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
(同学鼓掌)
教师:好,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配合有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大家对她的朗诵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朗诵,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月》中,作者有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一句,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这句是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
学生:不.
教师:请回答理由.
学生回答: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师:很好.……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教师请同学朗诵《月》,并配合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
教师:我们再整体地看一下两则.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学生活动.深入学习,深入练习.)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
(学生思考.练习.)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两篇文章,是分开读好,还是一气呵成好?哪一则适合男生读,哪一则适合女生读?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
【学生深情朗诵.】
(大家鼓掌.)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活动: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达到这节课学习的高潮.】
……
【延伸学习.教师投影展示以下朗诵资料,请同学当场朗诵,教师从旁适当点评.】
朗读材料一:《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朗读材料二:消息、挽联和巴金语录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巴金先生的追悼会于2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教师点评:应语言庄重,感情沉重,表情凝重肃穆)
一幅挽联: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教师点评:赞美、讴歌,短短几字,概括一生.)
巴金语录: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随想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关于萧珊.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是成功的.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好,再见!
(来源: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