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缘由,年龄越大,就越怀念已逝去的父母是哪篇文章中的句子?
不知什么缘由,年龄越大,就越怀念已逝去的父母是哪篇文章中的句子?
①不知什么缘由,年龄越大,越怀念已逝去的父母,特别是童年时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②我的父亲是一个很有手艺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在外,后来和家乡人一起,到汉城,在华人开的作坊里做活儿,这一去就干了四十多个年头.家里只有母亲和我.
③夏天的夜晚,经常是我和母亲坐在小院里乘凉.小院铺的是光滑的青石头,凉爽爽的;院子角角落落,母亲种的大红的月季和白色的蔷薇,越过墙头爬上了屋顶,栀子花,甜香甜香的.我和母亲都坐在用洁白的玉米皮编成的圆圆的“蒲团”上.母亲摇着蒲扇替我赶着蚊子,这时的小院异常安静,氨基能够得有点寂寞.“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每次,母亲看着天空的星星,总不厌其烦地讲着我已听过不知多少遍的故事.母亲讲完了故事,照例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于是我便打着哈欠无精打采地背诵.
④一个秋夜,我和母亲又坐在小院里,微风吹来,有些凉意.只听墙边花丛有蟋蟀鸣唱.母亲说:“你听,它是在唱‘洗洗浆浆,孩儿抱炕上’.”我侧耳细听,果然听得出来.天冷了,小虫子们,一家大小,要寻找暖和的地方过冬了.当夏季到来,它们唱的是“拆拆洗洗,孩儿抱地席”.母亲说,蟋蟀这小东西,也是有灵性的,唱起歌来也很动人心.接着,她问我,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我告诉她,我现在读的是新书(白话文),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问我手中拿是什么书,我说是一个叫朱自清的人写的.母亲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只好照办.在蟋蟀的催促下,我们进了房间,坐在温暖的炕上.母亲高兴地点上小油灯,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这篇作品,是学校老师刚给我们讲过的.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那位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桔子,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眼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我念完了,她还久久不平静.过了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高丽国,每次我都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看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⑤那时,我爹在汉城手头拮据,为了把路费节省下来,给家多捎几个钱,已经三年不回家了.所以母亲谈及,格外伤心.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不断忆起那个背影:中等个,头戴褐色毡帽,身穿深灰色的粗布夹袍,上罩着线呢马褂,肩上背着一个土色帆布旧钱褡子,出了家门,脚步匆匆,只见褡子的一头在他背上鼓鼓囊囊,那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甜饼,还有母亲亲手给他做的纳底鞋.
⑥自我四五岁的时候起 ,爹每次离家 ,我都一路小跑 ,追在他的身后 ,一直过了东河大桥 ,喊着 :”爹 !过年你可回来呀 !”爹头也不回 ,大声回答 :“回!你赶快回家吧!”那背影,那土色的钱褡子,一直变得很小很小,然后不见了,我才扭转头哭着回家.
⑦爹的这个背影,长久不变,直到他近六十岁的时候,我仍然追着他过大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是那么挺直和硬朗,脚步也蹒跚起来了.
⑧当我懂得一点人生以后,我常想,有谁能够把我娘的内心和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啊!
(作者 丁宁 因原文较长,有较大删改)
1.第③段中,画线语句描写了小院的环境,这段环境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 分) 答案要点:①烘托了小院温馨(或静谧、祥和)的气氛.②表现了母亲热爱生活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共 3 分,每点 1.5 分,意思对即可)
2.第③段中,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讲牛郎织女故事的细节表明了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3 分) 表达了母亲对常年在外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3 分,意思对即可)
3.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对第④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3 分) 答案示例:母亲让我读《背影》,并诉说了由《背影》一文而引发出对父亲的思念.( 3 分,意思对即可)
4.本文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的性格.请你根据两位“父亲”的背影,分别写出他们主要的性格特点.( 4 分)
《背影》中的父亲:爱儿子,体贴入微,为了照顾好儿子,不顾劳累及身体的不便,一定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才心安.
本文中的父亲:话语不多,表面坚硬,内心却爱孩子,爱家庭,有责任感,为了家人甘愿忍受常年在外的奔波辛劳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