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读后感500字

问题描述:

六年级读后感5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 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 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 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当我第一次读完《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的时候,便被霍金那种乐观、感恩的心深深地感动了。
我也是像那位记者一样认为,霍金实在是失去得太多了,他一生,一刻也不能离开轮椅了,全身也只有三跟手指能动,交流也无比的困难。命运对霍金来是是不公的。但是霍金的回答却令我非常吃惊。霍金用他那一颗感恩的心,打动了所有人。他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大大脑还能思维。有我一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他正视自己的命运,他并不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却觉得自己还拥有许多。
我读了之后非常感动,在心灵震颤之后。我还深思了许久。突然,我大脑海里闪过一段文字:活着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灵魂、要有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一个人拥有这些,他便不是无用之人。一个人拥有这些,他便不是无用之人。一个人拥有这些,便是拥有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霍金,一个身患绝症的人,他都能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命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与物。而我们,一个正常的人,难道就做不到吗?
不,不是的。只要我有一颗感恩的欣,是一个会用脑思考的人,我们便可以使自己崇高。有一句话说得好啊:“人不一定能是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我佩服霍金,他用一个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战胜病魔。他不断求索的精神折服了我。
这位生活强者、科学巨匠,永远是我敬佩的人,是我奋斗的目标 .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

《祖国行》——读后感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许多书,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祖国行》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自古以来,许多人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了智慧,才能,甚至生命;屈原、岳飞、刘胡兰、董存瑞……祖国是每一个人的根,我们都从根上吸取营养,我们都爱着自己的祖国。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中国人俱乐部”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他让我知道中国人的伟大。只有中国人才会为自己的祖国争光,才会为了自己的祖国放弃高薪的工作。这个人便是陈晓松,他是第一个在国外成立“中国人俱乐部”的人,也同样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帮助中国人在学校的几次考试中都占据前三名,运动会上也是中国人拿的冠亚军。在麻省理工学院俱乐部成立之时以为南非黑人学生却大吼道:“chinese,small!”陈晓松马上截住他用坚定的话语对他说了中国的伟大,以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十分强大。
  就是一个这样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国争夺了光荣,他另同校的自以为是的美国人都对这个黄皮肤的中国男孩子刮目相看,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祖国的大花园,领略了著名诗人闻一多的热情吟诵,革命将领方志敏……他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声:渴望祖国繁荣、和谐、富强、美丽。我们一定要好好读这本书,参透这本书。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
时间真快,我已经经过了12年的教坛生活,深深体会到读书对我的成长的
重要作用。初为人师,走上课堂,结果讲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才发觉自己读书太少。每每听到名师授课,总是佩服不已。羡慕他们在课堂上的神情自若,妙语连珠;羡慕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佩服他们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偶发事件的巧妙处理。在羡慕佩服之余也心存疑惑:他们何以有如此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从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从书中不断吸取营养,“采博他山石,琢为自家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书中曾有这样一个事例给我的印象深刻: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他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他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15分钟成就一堂精彩课堂,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先生还告诉我们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