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楼(石库门,蒙古包)的分布地区和影响因素
傣家竹楼(石库门,蒙古包)的分布地区和影响因素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图24),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凉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几乎村村都有佛寺.规定在佛寺的对面和侧向不许盖房子;民房的楼面高度不许超过佛寺中佛像坐台的台面.由于经济上的悬殊差别,村里百姓的住房本来在大小和质量上无法与头人相比,但还在建房上作了许多规定,如劳动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准做雕刻装饰,廊子不许作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甚至楼梯也不许分作两段,楼上楼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长的木料,还不得用石头柱础等等.这种种限制的确也影响了民居建筑在技术上的发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长的寿命.
云南傣族与古傣族“百越”人有渊源关系.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信仰小乘佛教.人口约1025128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日:
为傣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是我国最著名的民族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到附近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以表达真诚的祝福,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曾留传着一个远古的神话传说,您在旅游中会听到导游的介绍.在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斗鸡、跳孔雀舞、掷荷包、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娱乐活动.其主要地点是景洪市.
竹楼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它那美观的楼顶,传说里称之为"诸葛亮的帽子".
傣家竹楼为杆栏式的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竹楼是用各种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极为牢固.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楼房下层无墙,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兽.
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夏天凉爽,冬天暖和.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载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