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余秋雨.阅读理解题,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

问题描述:

三峡——余秋雨.阅读理解题,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
(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三峡》)
在作者笔下,白帝城中的李白和刘备分别代表了“ ”和“ ”(用原文回答)两种人生态度.你是否像作者一样更欣赏前者?说说理由.

李白和刘备分别代表了“诗情与战火”和“豪迈与沉郁”.
(注:第二个问题,既可以回答同意作者的态度,也可以否定作者的态度,一般来说,回答“是”或者“不是”是没有分数的,有分数的是你的理由.)
同意作者欣赏态度的理由:从各自人生目标和理想看,统治阶级最高代表的刘备,戎马一生,厮杀疆场,内心充满欲望和占有,留下的却是尸横遍野,百姓的颠沛流离、无家可归以及最后遗憾而终的结局;而以文化为人生追求的李白,内心世界恬淡细腻之余却豪情万丈,留给后人的却是价值、境界与高度并存的诗句,对时代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同意作者欣赏态度的理由:(一般不这么回答,因为这样回答一旦跑题,一点分数没有,因为以一个高中学生或者初中学生的文化程度,怎么可以驳倒国学大师余秋雨呢?另外,违背了出题人的原意,因为这里是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简单地说说不同意的理由,刘备虽然沉郁而终,未能完成自己心愿,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至死,坚定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信心,纵观刘备一生,从这个角度看,却是另一种豪迈和诗意;而作为唐朝文化代表的李白,虽然留给后人不朽之大作,不乏依然局限在封建社会*下,其文化主旨必然具有强烈的的封建色彩,这个文化鼎盛的大唐,却没有因为李白的诗歌而避免任何一场冲突,剥削与苦难依然充斥大唐*,因此,这个结局却极其讽刺的否定了李白,今天看,却是另一种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