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什么相互掐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什么相互掐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观其三人,在宦海中“喜则摩足以相懽,怒则反目以相噬”,“不和”乃常有的事,可谓互相压榨排挤.然他们共同的理念都是“朝朝染翰侍君王”,是为“同”,如此观来,那他们皆为“小人”?
不然,孔夫子的“君子与小人”是在个人修为以及道德素养层面上而言的,王、司马和苏三者属于政治关系,他们受到学优而仕、忠君等同爱国等思想的浸染,以致众多行为及言论已然脱离本身,其目的只有使国家富强、局势安稳,便都不再是道德层面上了.所以不能因“小人同而不和”而断定三人非君子.
司马和王一直因政见不合而在流年里此起彼伏.他们的信仰不同,司马主张稳扎稳打,不喜动荡风波,唯恐生乱、乱则危矣;王一直胸怀抱负,这和英宗较为相似,便得意一时.与之不同,苏轼是本着苍生利益出发,他不在乎什么保守抑或改革,他更愿意跻身群众之间,细微体察、躬受亲尝,从而去做一些有益黎元苍生的事.而朝中众臣殊不知、民生疾苦啊...苏轼一开始主张保守后而相反,其缘由大抵如此.
其实,脱离朝堂后,他们还算处的不错.据记载,苏轼自黄州移官汝州,准备顺路去拜访隐居江宁的王安石.而王安石听说苏轼将来,便穿着野服,骑着毛驴,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见苏轼.苏轼也穿着野服见王安石,并说,我苏轼今天是穿着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可见两人洒脱至此.后来在同游钟山时,他们有意回避了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的时政,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不亦乐乎.司马光好茗饮,一日,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上各自收藏的上好茶叶、茶具、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遂占了上风.苏东坡心里高兴,不免有些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内心不服,遂出题难之曰:“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不慌不忙地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问其故,苏东坡从容对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
综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