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宋词有何特点

问题描述:

豪放派宋词有何特点
豪放宋词的形成背景,有何代表人物及其名篇赏析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预备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奠基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顶峰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延续阶段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特点: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苏词《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 昨日春》、《青玉案 东风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代表人物: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代表作:
  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解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以上!~ 希望对你有帮助↖(^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