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特点有何不同?
不同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特点有何不同?
首先,板块边界主要包括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生长边界或扩张型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也称消亡边界)和转换型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中离散型板块边界和汇聚型板块边界主要以火山运动为主,转换型边界多发生变异作用.
在离散型板块边界的大洋中脊,主要为基性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的裂隙式火山喷溢,熔岩溢出的方式主要为平静式(如冰岛拉基火山).大洋中脊实际上是全球最大的火山活动带,沿着脊轴部到处都可以见到新鲜的火山岩,近年来沿中脊轴带采得的大量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一般不超出第四纪.洋中脊岩浆的起源位于轴带下方的地慢软流圈中.由于中脊轴部的拉张作用,导致其下压力降低,从而使物质的熔点降低,超基性的软流圈物质分熔出基性的玄武质岩浆,在压力梯度的驱动下沿中脊轴部裂隙上涌.
汇聚型板块边界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情况,俯冲板块边界的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为主,部分为基性活动,这里的岩浆活动均发育于海沟轴部靠大陆或岛弧一侧.环太平洋火山带正是这种俯冲边界附近的火山活动,其火山活动以中、酸性特别是中性安山岩类为主,多为中心式喷发,且因岩浆黏度较大、富含挥发成分常表现出强烈爆发性质.俯冲地区岩浆的起源一般较深,且与板块的俯冲活动紧密相关.当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到一定深度(一般>80km)之下时,由于地热增温、板块俯冲的摩擦增温及压力的增高,使原来洋壳中的含水矿物(如蛇纹石、角闪石等)发生大量脱水.这种热液水降低了岩石的熔点,使得原来的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分异出富硅、铝和碱(K、Na、Ca)的岩浆.这种岩浆由于质轻、体积膨胀和富含挥发成分而上升.
在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则主要为动力变质作用,例如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就发育一条宽达几千米的动力变质岩带.接触变质作用常常与板块活动引起的岩浆作用伴随.但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还是区域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与汇聚型板块边界的活动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