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平远、高远”,最好能附图说明啊.
深远、平远、高远”,最好能附图说明啊.
包括介绍“三远”的由来和影响.最好能说说我国古代造园中假山的造型和“三远”的联系啊,感激不尽了.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
"三远"表现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早春图
郭熙,河南温县人.字淳夫.活跃在北宋中期.画院翰林待召.初师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实、细腻、工巧,注意表现大自然四时之景的丰富内涵和微妙变化.在《林泉高致》中说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雄壮.
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为高远;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溪水欲流又止,视野宽阔为平远;右侧古寺迷离,别生湖天,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深远.同时,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动、枯木吐枝,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来表现"早春"这个主题.就意境而言,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
笔法是圆健秀劲.如山体,既区别于荆、关的粗壮劲挺,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技法上墨多于笔的"卷云皴"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而"郭熙蟹爪"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
窠石平远图
郭熙所作.绢本.墨笔画深秋清旷之景,木叶尽脱,水落石出,远峦一带,轻笼晚霭,神韵独绝.用笔比前更加老练.自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应是最晚年之笔.或有认为乃李成、王晓合作.李成,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时避乱于营丘(山东).工画山水.宋《宣和画谱》推为古今第一.
千里*图
王希孟,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画院学生.18岁画成此画,长1188厘米.藏北京故宫.画构图缜密,用笔精细,全卷用浓重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画成,即大青绿设色.因此色彩绚丽,经久不变,这就是青绿山水.画卷开始,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飞瀑,令人神往.接着是层峦叠嶂,山丘连绵.境界随之一变,危峰兀立,栈道盘曲,凸现中国山川无比壮阔雄伟的气概.随着山峦尽处,江水蜿蜒而来,逐渐进入丘陵地带,画面也渐渐开阔.最后是一望无际的烟波,远处平坡远浦,渔舟摇曳;近处山村水廓,屋舍俨染,正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全卷波澜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见钩皴墨竹;水纹用笔纤细,一览无尽.无款印,后纸有蔡京跋称为王希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