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实在”这句话意思是说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实在”这句话意思是说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著名的物质定义中所讲的“客观实在”,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共性.切不可把这种“客观实在”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客观存在”.
何为“客观实在”,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在说明世界的本质,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列宁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是产生于精神,是人的感觉、思想或者某种虚无缥渺的“客观”精神体现呢,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却可以为人们所感知所认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呢?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针对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歪曲,作出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指出“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从而堵塞了用感觉、心理要素和观念等等对物质进行“普通代换”的任何空隙.
列宁还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具有可知性,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综上所述,客观实在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概念,它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特性,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客观存在同客观实在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后者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赖于“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前者的“客观”是相对于“我”的主观而言,是相对的,多变的;后者的客观是针对“人们”的主观而言,是绝对不变的.二者之间不仅有区别,而且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客观存在的外延是万事万物的总和,包涵了客观实在的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的外延,由于二者都可归结为万事万物的总和,因而极易被混淆.
把客观实在混同于客观存在,在哲学上是非常危险的,极易被唯心主义钻空子.由于“存在”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存在主义者(唯心主义者的一种)以“存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他们认为,一切现实的东西之所以为现实,是因为“我的存在”,“排除了人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东西,都会“陷入虚无”.不难看出,这种把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主观性”当做一切存在的出发点,由此而推导出整个世界的存在的观点,是赤裸裸的个人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必须批判诸如此类的唯心主义观点,切忌把客观实在等同于客观存在.
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们一方面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共同特点,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哲学上称为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规定为“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最高概括,它不等于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又是有联系的,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形态,不可能有“物质”.
(2)弄清楚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只不过是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体的,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弄清楚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①也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一个人即使承认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他一定能承认社会领域事物的客观性.②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比如,在科学上常常使用、人们也常常听到“真空”这个词.真空,不就是没有物质的空间吗?其实不然,它反映的只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的认识.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真空”不空,是充满物质的.原来,世界上物质有两种形态:连续形态和不连续形态.天体、石块、砖头、分子、原于、原子核等,它们都有确定的大小,这是物质的不连续形态;引力场、电磁场等,它们弥漫于空间,这是物质的连续形态.整个物质世界,就是连续与不连续两种物质形态的辩证统一.这两种形态总是相互联结的.比如物体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原子间被引力场等充满;在原于里头,电子和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于的几万亿分之气,甚至千万亿分之一,而很大的间隙被电磁场、引力场所充满;在原子核里头,核子(质子、中子)的体积只占几十分之一,其问则被引力场、电磁场、介子场所充满;如此等等.由于这些场也是物质,因此就确实找不到“没有物质的空间”了.
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充氦大气球在三十五公里的高空测获了二十八个反质子的消息.指出:这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以外第一次发现反物质.所谓“反物质”是什么呢?它与“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基本原理是否相矛盾呢?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包括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量相同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科学家把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的比原子核更小的微观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研究基本粒子的科学家根据对称性原理,在几十年前就得出结论,每一种正常粒子都可能有相应的电荷相反的反粒子存在,如带阴电的电子有带阳电的反电子,带阳电的质子有带阴电的反质子.科学家于1932年和1955年就先后在实验中发现了反电子(“阳电子”)和反质子.在实验室的试验中发现,粒子与反粒子相撞时,两者都要消失(湮灭)而产生出能量和新的粒子.于是,有些科学家根据现代物理学定律,根据反粒子存在的事实,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完全是由反粒子组成的各种实物,并起名为反原子、反物质、反星球以至反宇宙等等.这次美国科学家在大气层也发现了反质子流,它证明作为反物质的主要形式的反质子是稳定的,也表明宇宙间有可能存在着各种反粒子组成的实物.
可见,“反物质”这个概念,不过是指各种反粒子及由反粒子组成的实物.因此,它同样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差别是极为相对的,涉及到的仅仅是它们的电荷符号、磁矩等这样一些局部性的物质特性,它们的其他特性都是相同的.况且,科学家也早把各种反粒子都归于“基本粒子”的范畴之中,所以,“反物质”只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其次,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承认这一点既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又坚持了物质观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