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哪个的名言

问题描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哪个的名言

书籍是一把双刃剑,而阅读则是一种悖论.“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实用论”的矛盾,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文化史,正如“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一直贯穿着中外哲学史一样.真正的读书人孤独而执著地传递着文明的火种,捍卫着文化的尊严.他们不屑于靠博学去沽名钓誉,更耻于借读书去升官发财.学而优则足,不一定非得入“仕”;读而精则乐,没必要以此去赢“利”.读托尔斯泰的小说,能学到多少“升官捷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能找到哪种“股市行情”?而读遍了唐诗宋词元曲,恐怕也学不到半点“偷税漏税秘诀”;至于精通四书五经的权威,大概到老也不晓得什么叫“*慢四”、“国标舞”……读书对他们来说显然不实惠不实际不实用,那么是否也意味着他们的生存毫无意义?那些中外文化名著毫无价值?重实惠讲效益求利润的人们大概是这样认为的.文化价值的消解,必然导致知识领域的贬值,而作为人类文明支柱的人文精神也便慢慢坍塌了.这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要反思一下中国人关于读书的“古训”或“名言”,就不难窥见其功利性的文化态度———“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为了吃饭),“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为了享乐),“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为了发财),“学而优则仕”(读书为了做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读书为了功名)……你瞧,吃喝玩乐无所不包,功名利禄百事可求,唯独没有一种志存高远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其理想境界则是“学好文武艺,货比帝王家”.而“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类豪言壮语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有着天渊之别.至于后来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则干脆连书也不读了,直奔钱权而去,靠着祖宗吃饭了.时髦则时髦矣,但与“老子先前阔多了”的阿Q名言相比,又退化了一辈儿.书乃何物?为何读书?着实是个难题.好在前辈哲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弥尔顿说“书籍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卡莱尔称“书中横卧着历史的灵魂”;德国人信奉“书籍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长明灯”;阿拉伯人坚信“学者们的墨水应像殉道者的热血一样受到尊重”.可见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凝聚和灵魂的启示.因而读书便是一种圣洁的精神洗礼,一种崇高的生命追求,一种艰苦的思想修炼,一种虔诚的灵魂反省,一种庄严的自我实现.如果说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中,还能保存一种形而上的神性期待,那么读书便是其一;她来源于读书人对文化的信仰以及对智慧的皈依.在这里,任何形式的功利化或商品化,都是对文化的贬低与*.不错,人们经常引用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但那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完善的力量,而不是追名逐利的手段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