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失活的概念及作用力的变化
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失活的概念及作用力的变化
⑤蛋白质的变性 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等作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凝结起来.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们恢复成原来的蛋白质.蛋白质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们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质的变性凝固是个不可逆过程. 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原因 物理因素包括: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X射线、超声波等: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
活性 蛋白质分子在受到外界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后,分子的肽链虽不裂解,但其天然的立体结构遭致改变和破坏,从而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丧失和其他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早在1931年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就首次提出了正确的变性作用理论.引起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有:①温度.②酸碱度.③有机溶剂.④脲和盐酸胍.这是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变性试剂.⑤去垢剂和芳香环化合物.蛋白质的变性常伴随有下列现象:①生物活性的丧失.这是蛋白质变性的最主要特征.②化学性质的改变.③物理性质的改变.在变性因素去除以后,变性的蛋白质分子又可重新回复到变性前的天然的构象,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蛋白质的复性有完全复性、基本复性或部分复性.只有少数蛋白质在严重变性以后,能够完全复性.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研究,对了解体内体外的蛋白质分子的折叠过程十分重要.主要通过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的研究,肯定了蛋白质折叠的自发性,证实了蛋白质分子的特征三维结构仅仅决定于它的氨基酸序列.活性蛋白质分子在生物体内刚合成时,常常不呈现活性,即不具有这一蛋白质的特定的生物功能.要使蛋白质呈现其生物活性,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蛋白质分子的肽链在一些生化过程中必须按特定的方式断裂.蛋白质的激活是生物的一种调控方式,这类现象在各种重要的生命活动中广泛存在.很多蛋白质由亚基组成,这类蛋白质在完成其生物功能时,在效率和反应速度的调节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基之间的相互关系.亚基参与蛋白质功能的调节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特别在调节酶的催化功能方面.有些酶存在和活性部位不重叠的别构部位,别构部位和别构配体相结合后,引起酶分子立体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活性部位立体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增进,也可能钝化酶的催化能力.这样的酶称为别构酶.已知的别构酶在结构上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