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的原文和译文和解词

问题描述:

[与朱元思书] 的原文和译文和解词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曹明纲《六朝文洁释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本是吴均写过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
课文注释: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顺、随.
自富阳桐庐: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
独绝:独一无二.
缥(piǎo)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可以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泠(línɡ)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嘤(yīnɡ)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志,通“啭”,鸟叫声.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译文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方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鉴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目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一、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四、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特的山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著名文学家.做过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诗文多以描写山水自然美景,风格挺拔,有一定艺术成就.时人仿效他的文体,叫做“吴均体”.
翻译: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作者吴均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骈体文 :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 ,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